2025年7月8日至11日,管理学院2022级和2023级旅游管理专业全体同学在副教授刘沧、步会敏、讲师张彩霞的带领下赴连城、长汀两地开展实践周调研活动。全体师生沿着历史脉络与红色足迹,开启了一场集文化探索、专业调研与实践学习于一体的研学之旅,通过四天三夜的沉浸式考察,深入剖析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为理论学习注入鲜活实践养分。
非遗传承:触摸千年文化脉络
8日上午,全体师生首先前往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馆内陈列的古雕版、印刷工具与线装古籍静静矗立,宛如穿越时空的“活化石”。在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中,学生们了解到四堡作为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辉煌历史,亲眼目睹了雕版匠人传承数百年的刻版技艺。带队老师现场指导,要求重点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态、技艺传承面临的代际断层问题以及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作用。
随后,师生一行转场连史纸制作工艺展陈馆。这座以“纸”为主题的展馆,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和互动体验,完整呈现了连史纸从原料采集到成纸的工序。当看到匠人手持竹帘在纸浆中轻盈一荡,一张薄如蝉翼的纸张便初现雏形时,同学们纷纷驻足记录。“连史纸制作耗时费力,如今仅存少数传承人坚守。”展馆负责人的介绍引发学生对非遗市场化路径的热烈讨论,大家围绕“如何平衡传统工艺完整性与商业开发可行性”展开分组调研,记录下传承人口中的困境与期盼。
古村探秘:解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之道
8日下午,调研团队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芷溪古村。沿着青石板路前行,5间图、8间图等形制各异的古民居鳞次栉比,“九厅十八井”的建筑格局尽显客家先民的智慧。与北方古村落不同,芷溪古民居多采用砖木结构,砖雕、木雕工艺精美绝伦。同学们穿梭于古村巷道,一边拍摄建筑细节,一边与村民攀谈,重点调研古村落保护资金来源、原住民参与度及旅游开发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9日午后,有着“民间故宫”美誉的培田古民居带来另一重震撼。这座集客家建筑文化之大成的古村落,以“三雕”(砖雕、木雕、石雕) 工艺精湛著称,每一处飞檐翘角、每一扇花窗棂格都暗藏匠心。学生们在调研中发现,培田古民居通过“政府主导+专业运营”模式,既保留了客家文化原真性,又开发了民俗体验、手工艺制作等旅游项目。但部分学生也注意到,商业化带来的同质化商品销售、游客过度集中等问题,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敲响警钟。
10日下午的汀州古城调研中,卧龙书院的儒家文脉、八喜馆的客家民俗、大夫第的“八闽第一雕花楼”奇观以及济川门“十万人家溪两岸”的壮阔景致,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古城文化画卷。同学们分组考察了古城墙修复工程、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及夜间旅游项目运营情况,针对“如何避免古城开发千篇一律”的课题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山水赋能:景区发展的创新与挑战
9 日上午,师生们来到有“北夷南豸、丹霞双绝”之称的冠豸山。乘游船穿行于石门湖,两岸丹霞赤壁倒映水中。在登山过程中,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的景区管理知识,重点观察游客分流机制、生态保护措施及智慧旅游设施建设情况。
11日下午,调研团队深入客家山寨丁屋岭。这座“没有蚊子、不见水泥”的古老村庄,完整保留了夯土建筑原貌与客家传统生活习俗。学生们在调研中发现,丁屋岭通过“原生态保护+民俗活化”模式,将客家山歌、手工制茶等非遗项目转化为旅游吸引力,但也面临年轻劳动力流失、商业气息渐浓等挑战。
红色研学:传承基因,汲取力量
红色文化是此次实践周调研的重要篇章。10日上午,师生们走进长汀“红色小上海”旧址群,在瞿秋白纪念馆、杨成武将军纪念馆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接受现场教学。凝视着泛黄的革命文献、锈迹斑斑的武器装备,聆听着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慷慨赴死的事迹,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长汀作为中央苏区红色堡垒 的历史地位。
11日清晨,全体师生前往松毛岭战役遗址与中复村。在松毛岭战斗纪念碑前,师生们向革命先鞠躬致敬,聆听当地党史专家讲述1934年红军长征前最后一战的壮烈历史。中复村红军桥上的刻痕,见证着当年红军战士出征时的决绝与担当。同学们通过走访老红军后代、收集口述历史资料,深入调研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探讨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接受红色教育,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实践赋能:专业成长在路上
此次实践周行程紧凑、内容丰富,涵盖非遗文化、古建保护、景区管理、红色旅游等多个领域。调研结束后,学生将结合调研数据以及二手资料撰写专业报告,针对非遗传承、古村保护、景区管理、红色旅游等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本次实践调研刘沧副教授表示:“连城与长汀作为闽西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区域,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复杂关系。通过此次实践,学生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更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课本上的“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变得可触可感,这场行走的课堂,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场文化寻根与精神洗礼,为他们未来投身文旅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实地经验。




撰稿:刘沧
图片:刘沧
编辑:甘晓莹